19世纪下半叶一定是“盛产”欧洲艺术杰作的时期。这种繁盛或许来自于欧洲理性思想及工业文明的发展,在这些内在因素的推动下,社会进入到了稳定而繁荣的阶段。
而提起此一时期的艺术家,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那些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艺术家们:在理性思想推动下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库尔贝、米勒、卢梭;因光学技术发展而异军突起的法国印象派,代表艺术家如莫奈、德加;让无数人为之痴迷的《星月夜》的作者梵高;开启了现代艺术大门的保罗·塞尚……
但是,有一位用画笔记录了城市美好景象的艺术家,却在一战的炮火声中,被人们过早地遗忘了。
这位艺术家就是擅长描绘巴黎“美好时代”的意大利籍旅法艺术家乔瓦尼·博尔迪尼(Giovanni Boldini 1842-1931)。
而在今天,巴黎小皇宫正在举办博尔迪尼个人大型展览“欢乐与时日”,展览将从2022年3月29日持续至7月24日。
时隔百年,在当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尚之都巴黎,人们又开始追忆博尔迪尼,让繁盛而隆重的“美好时代”绘画,再次走入巴黎人民的生活。
在法国举办的博尔迪尼回顾展需要追溯到60多年前。而在这次展览中,巴黎小皇宫的展陈环境为这150件展品提供了相当契合的氛围。
展品则包括了从世界各地博物馆借展的绘画、素描、版画、服装和时尚配饰等。除了乔瓦尼·博尔迪尼博物馆以外,这些来自卡博迪蒙特博物馆、英国国家肖像馆、奥赛博物馆等众多知名博物馆的展品,都向观众们展示了博尔迪尼毋庸置疑的地位——他确实是一位敏锐的上流社会圈观察者,同时也是处于“美好时代”的巴黎艺术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乔瓦尼·博尔迪尼184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费拉拉(Ferrara)。他的父亲安东尼·博尔迪尼是一位宗教主题画家和画像修复师,有着广泛的艺术圈人脉。
受益于这位画家父亲,同样对绘画感兴趣的博尔迪尼,在年少时就拥有了进入当地名家工作室观摩与学习的机会,并为贵族名流们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画。
早早搭建了艺术基业的他,在20岁时进入了大名鼎鼎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继续深造,修炼作为一名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绘画基础功以及严谨的写实功底。而在此时,他因为结识了一群现实主义艺术家群体,成功与英国画商和赞助人建立联系。
这些画商们和赞助人为他带来了大量风景画和肖像画的订单。而除了以贵族家庭为主的商业创作外,他也为作为朋友的“马基亚伊奥利画派”艺术家们绘制肖像。
1871年,已经小有名气的博尔迪尼从伦敦辗转来到法国巴黎,并在此开启了长达60年的旅法艺术生涯。他感受着“美好年代”的巴黎,也描绘了许多都市巴黎的街景。早些时候,他与画商阿道夫·古皮尔之间的生意往来,也使得他有意地将目光转向了巴黎生活的现代感与热闹气氛中。
随着逐渐融入时尚而先进的大都市生活,博尔迪尼沉迷于绘制室内肖像画。我们能在他的画作中看到一些生活场景——正在做钩针活儿的贵妇人、抽着烟的女子,这些模特儿们在安静的室内坐着,摆出一个悠闲的姿势,却通过博尔迪尼的画笔烘托出了巴黎“美好时代”轻松欢乐的氛围。
展览中展出的两件以贝尔特小姐为模特的室内肖像画,分别绘制于1874年和1875年。在《吸烟的贝尔特》中,贝尔特坐在一个略显凌乱却有着金灿灿的画框与沙发的房间,身上披着一件小毯子,夸张地斜躺在沙发上。
而《平静的日子》却让这位模特儿回归了19世纪法国女人的日常家庭生活中。贝尔特穿上了时尚的衣裙,姿态也更加舒展随意。
工业革命为巴黎带来了声光电,科技的力量也点燃了这座城市的夜晚。定居巴黎后,博尔迪尼每天晚上都会携带画具出入于餐馆和剧院——有些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画家德加、劳特雷克、马奈和雷诺阿时常出现的场所。
在夜间,电灯所产生的戏剧性光影令博尔迪尼着迷,它们与这座似乎永不停歇的都市一样,不间断地为他带来喧嚣与骚动。如《在红磨坊聚会的场景》,就见证了这座陷入兴奋中的大都市。
而也就是在他还沉迷于绘画中的灯红酒绿,并创作了《在红磨坊聚会的场景》的那一年,他迎来了艺术生涯最关键性的一次转折。技术的不断提升、画风的数次转变并没有给予将近20年的艺术事业太大起色,而真正让博尔迪尼名声大噪的,是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展出了他的12件肖像画。而这些肖像画不仅吸引到了对他充满兴趣的许多中产阶级买家,还有那些铺天盖地的新闻评论——“本时代最有能力的画家之一“、“具有高价值的肖像画家”。
这些积极评价让博尔迪尼突然意识到,在经过了风俗画、风景画的创作时期后,“社会肖像画”才是打通人生向上之路的“密码”。此后,他牢牢抓住了这一点,并有策略地选择所描绘的对象。
比如,他在1894年画的《柯林·坎贝尔女士肖像》就抓住了“社会热点”。坎贝尔女士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性感女神”,也是伦敦上流社会时尚的代言人,具有独立的精神和与生俱来的文艺天赋。而真正让坎贝尔女士被推上社会新闻焦点的,则是她与丈夫的离婚案。在这场离婚案件中,被认为有外遇的坎贝尔女士显然更容易被传统观念视为婚姻关系中的加害者。
博尔迪尼非常巧妙的在这次离婚事件发生后创作了坎贝尔女士的肖像画。画作中的坎贝尔女士身着一袭低胸黑裙,艺术家用衣纹褶皱的光影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形,并让她的目光显得自信而坚定。种种细节的叠加,让画作中的主人公看起来更具有个性的魅力,动人心魄。作为赞助人,已经40岁的坎贝尔夫人对博尔迪尼的发挥相当满意,一直珍藏此画,并最终遗赠给了英国国家肖像馆。
1912年,这件作品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并引起了伦敦艺术圈的轰动,因为这是当时的国家美术馆首次展出在世画家的作品。
但是,谁又能否认博尔迪尼的杰出?那些有着华丽和流畅笔触的肖像画,用大胆的构图、极具煽动性的表现力呈现了上流社会人士的高雅与从容。
简洁淡雅的背景,丰富的肢体语言,蕴含千言万语的人物视线,还有那如澄澈水波般流动着的裙摆,让博尔迪尼成为了巴黎“美好时代”风格的代言人之一。
正如博尔迪尼最崇拜的作家普鲁斯特说的那样,“生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它跟我们贴得太紧,不断地伤害我们的灵魂。一旦感到生活的紧扼有片刻的放松,人们便可以感受到超验的快乐。”这句话出自与本次展览同名的普鲁斯特作品《欢乐与时日》。
博尔迪尼以与先锋派风格背道而驰的现代手法,让“美好时代”的巴黎上流社会在画布上永垂不朽。而今天巴黎小皇宫里展出的博尔迪尼作品,携带着这久违的“片刻放松”的巴黎向人们走来。
董红羽《博尔迪尼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从“意大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绘画精品展”看意大利绘画的历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