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研”模式的构建旨在通过教科研重心、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型,实现学科团队领导者从专业引导走向方向引领、从学科指导走向专业支持,实现教研人员与科研人员从悬空隔离走向双向融通,让学科团队“向实践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既赋能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管理者、领导者自身专业发展赋能。
2023年3月14日下午一点,竹园小学科学领域的全体教师相聚在龙阳校区三楼报告厅进行三月大教研活动。会议由浦东新区小学自然学科中心组成员、竹园小学课程创新中心(科学领域)核心团队成员、张杨校区综合学科项目主任冯蔚老师主持。
竹园小学教育集团秘书长、竹园小学教育集团杨峥作文教育工作室主持人、竹园小学课程创新中心副主任(科学领域分管领导)杨峥老师作了《凝聚团队智慧焕发探索生机》主题报告。
杨主任通过深入研究,仔细调研,从竹园小学科学领域的学科基本情况、学科成员结构、学科主要梯队成员情况(项目主任、备课组长)、学科概况、学科优势、存在不足以及学科特色的创建、学科任务的建设和主要举措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并规划设计学科特色建设方案。杨主任认为在科学领域学科实践中必须注重创新科学活动设计、必须优化科学作业设计。杨主任从开发多元系统的活动内容,设计观察探究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多样的学习空间,设计考察调查式作业,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聚焦社会时事的科学热点,设计自主探究式作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问题,设计长周期探究作业,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开展多元融合的科技节主题活动,设计选择性体验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多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杨主任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引导教师应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优化科学教学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保持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的追求欲,使学生勇于尝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冯蔚主任进行了《博物馆资源在优化小学自然活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校内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她围绕《博物馆资源在优化小学自然活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主题,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针对问题提出并结合相关实践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应用到的博物馆资源,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案例来提高博物馆资源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博物馆资源的种类及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我反思了解目前博物馆资源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在平时的小学自然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利用博物馆资源,优化活动设计,探索适合应用博物馆资源的教学模式和场景。冯蔚老师就课题主要进展、阶段成果、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计划作了报告和分享。她意识到目前课题研究仅限本校自然教师的实践与研究,辐射面还不够;同时,每次课题研讨活动总结的深度不够;需要有专家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引导。针对课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改进计划:1.增进互动交流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准;2.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3.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4.加强科研理论学习,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竹园小学科学领域核心团队成员、学校科技总辅导员、信息科技学科备课组长张伟君老师作了《从科创指数探索科技教育的变革》主题汇报。
张伟君老师认为,随着全球数字化的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现代科技与教育变革不断融合,智慧教育成为科技赋能教育的焦点,探索科技赋能教育的路径,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与环境升级,成为我们科学领域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2021学年度,学校的科创指数在普众参与,活动丰富,实践探究,课程转型中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仅仅一年的时间,讲座次数就有三次,学生生均科技活动次数达到8次,意味着每个学生有将近8次的科技活动,在科技课程的课时数上也达到了22种不同的科技课程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尤其在科技转型的过程中,学科融合性课程多达16个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在所有科学领域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探究实验的课程达到40课时,也就是每年每条年级都有将近8个实验课程可以完成。为了使学校科创指数再创佳绩,科技教育更具特色,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建军部长给竹园科创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指出学校的奖项范畴比较单一,在各方面的比赛的成绩不是很凸显,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科学领域老师针对自己的擅长,对25个区级类的比赛进行自我选择,其中有13个比赛项目老师们都已认领。最后,张伟君老师希望科学领域的老师能够主动与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老师对接与沟通协商,增加学生的参赛数量。
竹园小学科学领域信息科技学科陈斯琪老师进行了《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特色与技术赋能》主题发言。陈斯琪老师从“领会课标精神,彰显学科特色”以及“技术赋能教育,助力素养提升”两方面展开了主题叙述。在领会熊璋教授和樊磊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后,陈老师将新要求整理成了“四新一重”,并针对其中两点要求“安全新任务”以及“科创新载体”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新课标正式开展前,信息科技学科早已将安全教育融入到了日常课程之中,以此增强课程的思政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注重课前资源开发,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支架;在评价方式上依托技术,构建数字化评价体系,打造学习者数字画像。除了新要求,陈老师重点分享了对“学科融合变化”的理解。长岛校区信息科技学科在上学期已经尝试与美术、自然、语文学科开展了跨学科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实践,问题聚焦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创造个性化数字作品,引导学生利用支架创造独具个性的植物名片,并在探究过程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信息科技课程离不开技术支撑,那么技术何以赋能教育,进而助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呢?陈老师认为,尽管当下新概念、新技术连翩而至,只要信息科技老师牢牢把握教育理念,以理论指导行动,定能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教学是教师修行的道路,而教研活动则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此次,科学领域四校区成员齐聚龙阳校区,共同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旨在促进不同校区之间教育教学研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前行的进程,共同致力于落实教育教学方针,凝聚师生心力,为实现更加卓越的教育目标不断向前推进!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