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足坛提倡的高位逼抢,和当年徐根宝提出来的抢逼围概念还不太一样。原来在懂球帝撰稿的时候,我专门写过中国足球史线年甲A联赛,上海申花凭借着独创的“抢逼围”战术打法,在北京国安、大连万达、广东宏远等众多强队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甲A联赛冠军,而徐根宝也靠着这套战术,获得了许多足球专业人士的称赞,被誉为中国足球的传奇教练。
抢逼围,其实就是主动上前抢断,把对方脚下的球夺过来,贴身防守对方队员,逼到对方出错丢球,几个人围着对方球员,不给他出脚的机会。那个时候,国内大多数赛场的草皮质量非常差,坑坑洼洼的,不利于传接球和打地面配合。只要在逼抢这个环节做得好,就很容易让对手陷入被动,无从招架。
另外,抢逼围不仅有利于防守,还有利于反击进攻。一旦断球,就可以在对方前场进行快速反击,在环境恶劣的场地中,这种战术十分管用,非常符合当时的足球环境。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亚平宁赛场。谈到意大利足球,我们最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他们的链式防守体系,9个人防守,一个人进攻的1-0主义打法。然而到了1987年,一个贩履出身的男人却给意大利足球带来了一套闻所未闻的全新理念,这个人是AC米兰传奇教头萨基。
萨基的战术不复杂,他喜欢以区域防守体系为基础来打造球队。他将队伍按照基本的4-4-2阵型摆开,并确保后防线米,这意味着对手难以在中路进行渗透,而基本总是被迫拉到边路进攻。同时这一阵型也意味着,当球在对方半场时,本方的防线会压得非常靠上,有时候甚至接近中线位置。
萨基十分清楚,他手下的天才球星们完全能在有球状态下给对手带来打击,但他也必须尽快把球从对方脚下抢回来。要把这些教给队员,萨基只需要有一群优秀素质的球员就可以了。虽然有的队员曾一度质疑这种战术打法,但随后到来的荣誉证明了这种匪夷所思战术的效果,渐渐地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1989年,萨基在巴塞罗那率AC米兰队击败布加勒斯特星队捧得欧洲冠军杯是最典型的“萨基”式比赛。整场比赛,米兰都在压缩空间,封住一切传球线路,从而迫使星队的边后卫不断犯错。虽然巴雷西和科斯塔库塔都不算是特别快的后卫,但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一条高站位的后防线,为后防提供优质保护。最终惊人的胜利便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徐根宝的“抢逼围”战术是建立在萨基的“高位逼抢”理念之上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
而1995的上海申花有祁宏、申思、吴承瑛、谢晖、刘军、朱炯、朱琪、吴兵、毛毅军这一代曾经名动上海滩的足球英雄,而球队中的精神领袖范志毅和徐根宝两人血性十足、脾气火爆,踢球富有激情,骨子里透着一股狠劲和执着,他们两人为上海足球注入了血性,这为“抢逼围”的战术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是抢逼围属于典型的压迫型打法,在局部范围内对对手实施紧逼,对球员的奔跑能力和体力要求高,适合体力充沛、对抗能力强的球队。从当时上海申花的球员特点来看,显然是很适合抢逼围战术的,徐根宝利用了这个局面,通过树立范志毅为核心的进攻战术,配合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增强了球队打法上的硬度,提高了球员们的逼抢能力和自信心。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毛毅军、成耀东、刘军等人纷纷退役或者转会,申花阵中的硬度已远不如前,而新崛起的申思、祁宏等核心球员均是脚法出众、对抗不足的技术型人才,申花人员构成和技术特点越来越偏向于技术型打法。在这种情况之下,徐根宝依然推崇抢逼围打法,对此时的申花来说,这无异于“扬短避长”,因此,徐根宝执教的申花自从95年之后就再也没能捧得联赛冠军。
同时,徐根宝与申思的恩怨也一度受到很多关注,二人性格上的矛盾是其一个方面,但问题的根源无非是两种风格打法的互不兼容。
由于这个原因,徐根宝的“抢逼围”战术受到了许多人的抨击。有媒体称,徐根宝的所谓“抢逼围”误导了中国足球的技战术发展,说他是中国教练中的败类,只懂得吹嘘不讲究实事求是,球队战术毫无新意,除了抢就是逼,抢到球后就开大脚,队员们就疯狗似的在对方门前围攻,场面暴力没有观赏性。才过了一年,球队就无法夺得冠军走下坡路。
不仅如此,徐根宝狂妄的性格也惹得部分人不满,说他不过是中国足球中的井底之蛙!
关于徐根宝的执教理念,大家见仁见智,不一定所有人的看法都一样,抢逼围的战术好不好,在现在来看也没有太多的意义。那个落后的足球年代,能在大连万达的强势统治之下获得成功,本身就说明了徐根宝的厉害之处。
虽然这套战术的实施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获得长远的辉煌,但是他带来的是中国足球战术史上的革新,没有徐根宝开启的“抢逼围”理念,也就不会有中国足球今后各种执教理念的发展和突破,从这点看徐根宝的“抢逼围”还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期评论